中國產業轉移
地方對接平臺
綜合來看,我國產業轉移正在步入全面優化產業鏈布局、轉移和轉型協調的新階段。. 目前我國東部產業轉移的一大特點,是以龍頭企業和大企業為核心,實行組團式或產業鏈式整體轉移。. 也就是說,龍頭企業和大企業基于降低成本、貼近市場等方面考慮,對一個產業的上、中、下游各個階段產品進行整個產業鏈的大規模轉移,同時將研發、采購、銷售、 物流
當前,我國產業轉移處于初步早期階段,但近兩年來呈現加快趨勢,主要有以下特征:轉移行業集中在紡織服裝、消費電子產品制造等勞動密集型產業,大多是“兩頭在外”的行業;轉移企業以外企和民企為主,國企比例較少;轉移企業以珠三角、長三角等東部沿海
產業遷移促使中部核心二線城市崛起,形成以新興制造為核心的產業鏈基礎,比如合肥的中科系,鄭州的富士康系,武漢的光谷系,西安、成都、貴陽的半導體、電子、光電產業等。. 產業遷移必然帶來勞動力、資本、稅收、基建等方方面面的提升,進而對人口流動、房價、區域消費等產生深遠影響。. 中國正在發生的產業大遷移類似于美國上世紀70年代的制造業南
- 中國產業大遷移全景圖
- 產業轉移:中國制造業的格局調整
- 中國產業轉移與投資合作新機遇
- 把握全球產業轉移新趨勢 促進中國制造業價值鏈再升級
中國產業大遷移并沒有發生在傳統產業,而是發生在新興產業。傳統制造在出清過程中向低成本、高效率地區集聚。新興制造向地理縱深發展的過程中,中部核心二線城市群逐漸崛起。中國產業大遷移不僅是產業布局的變化,也對房價、人口流動、區域消費等產生了深刻影響。
中國產業大遷移并沒有發生在傳統產業,而是發生在新興產業。傳統制造在出清過程中向低成本、高效率地區集聚。新興制造向地理縱深發展的過程中,中部核心二線城市群逐漸崛起。中國產業大遷移不僅是產業布局的變化,也對房價、人口流動、區域消費等產生了深刻影響。
觀點來自「風吹江南小紅圈」 作者江南憤青 目前,因為地理上的接近和成本低等原因,東南亞國家是中國企業轉移產能的主要目的地。除了成本太高的新加坡和以油氣為經濟支柱的文萊之外,其他8個東南亞國家都不同程度承接了來自中國的產業轉移。
PDF 檔案
1 結構變遷與產業轉移 ——中國制造業的新趨勢與微觀證據 林毅夫 夏俊杰 張皓辰 作者簡介: 林毅夫,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,院長,教授。郵箱:[email protected]。地址:北京 市海淀區頤和園路5 號,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,100871。
中國產業大遷移并沒有發生在傳統產業,而是發生在新興產業。傳統制造在出清過程中向低成本、高效率地區集聚。新興制造向地理縱深發展的過程中,中部核心二線城市群逐漸崛起。中國產業大遷移不僅是產業布局的變化,也對房價、人口流動、區域消費等產生了深刻影響。
產業轉移:中國制造業的格局調整 作者: 張茉楠 從制造業的轉移規律來看,國內的產業轉移其實就是世界制造業產業轉移的延伸。因此,必須對產業區際轉移的趨勢和特點做出明確判斷。 中國在全球制造業體系中扮演著獨特角色,既是其他國家和地區產業內貿易的重要伙伴,又是垂直分工中的重要
PDF 檔案
第三次產業轉移始于20世紀80年代中期。世界范圍 內的產業再次進行重組性轉移,歐美日以及亞洲四小 龍逐步開始將勞動密集型及部分低技術型產業向中國 東部沿海轉移。 新加坡 中國 全球第三次產業轉移
2020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,“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”是2021年要抓好的重點任務,強調“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基礎”。在當前全球新一輪產業轉移的大背景下,以及受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的影響,中國制造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多重沖擊。